【破迷小品7】: 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惹事,但在家卻表現的很乖巧,請問該如何是好?






讀者問:

自從走進了小樹苗的課堂,我家那個曾經總要“大鬧天宮”的“猴孩兒”終於學會一點點收斂自己。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在家裡很快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用我們總是追在他的屁股後面提醒他該做這或該做那。
   
如今他已經上了四次小樹苗,我本來還為他快速的成長變化而欣喜不已。然而,好景不長,每次上完小樹苗一周之後,我又開始頻繁接到了學校老師的投訴,說兒子上課不專心、不完成作業、又跟同學打架、總惹是非…….我幾乎無法相信,他在學校真的那麼皮嗎?
   
雖然我看不見他在學校是什麼樣子,但我知道,他在家裡,明明已經是一個善解人意的貼心小孩,為什麼一到學校又變了一個樣兒?更讓我困惑的是,什麼時候他才能在學校表現得像在家裡那樣乖巧呢?我該怎麼引導,才能讓他不分場合、不分時間都能表裡如一地行為處事呢?
      

張校長答:
   
要去改變一個小孩子的習慣或者讓他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大工程。除了要用對方法,也要擁有耐心去陪伴他走過一段時間。
   
這個小孩子上了小樹苗,之所以馬上開始有改變,就說明他有一些心得和體會了。小樹苗的課程,其實就是在很多遊戲中,把孩子在家裡、在學校裡應有的做人處世的態度,做一個調整。課程結束之後,記憶都還很新鮮,很深刻,他知道,要這樣做一個明理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要得到師長的褒獎,其實很簡單,其實也不用故做乖巧,就做一個明理的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我想,這個是很多小樹苗都已經有的體會。
   
但是體會歸有體會,小孩的心裡就像有一隻蟲,總是動來動去,讓他心裡癢癢的,促使他想做這想做那。這是難免的,也告訴我們要有耐性,鼓勵他多進幾次小樹苗的課堂,讓聖賢教育慢慢給他塑型,等這個孩子的心稍微比較定型,那麼以後無論到哪裡,他都不會太容易被歪風帶跑。
  
  

事實上,我們也碰到很多“過動”的小孩,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躁動不已,甚至有些暴力傾向。後來參加小樹苗一次兩次之後,開始一點點在改變,但是,你要知道,他過去那種動不動就要去戳人、要打人、要罵人的習性的慣性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才要好好去呵護他。你把這顆小樹苗種下去,總要過一段時間澆澆水,施施肥。而不能說種下去之後,沾到一點土,然後就不管了,這樣即使是仙人掌也會被你種死。所以之所以叫小樹苗,就是因為他們需要我們一段時間的好好呵護。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當家長在給孩子灌輸一些觀念時,應該是平常在家聊天的時候,就應該偶爾要提起。小樹苗覺得有道理,他就會願意往有道理的方向去。沒有人會想做一個毫無道理的人,除非他還沒有搞清楚這些道理,或者他還沒有弄懂,遵循這個道理是對我最有好處。
   
至於說小孩在學校和在家裡兩個樣,家長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孩在家裡是那麼乖巧貼心,怎麼到學校又總被投訴?首先,我們要相信老師,家長送小孩到學校去上課,第一件事一定是你要相信老師。
   
其次,跟小孩的溝通應該就要從平常聊天的時候開始。舉一個我自己小孩的例子。其實我跟小孩見面也不多,但每次見面的時候,第一個原則就是父子有親,一定要把親切的距離先拉近。小孩子不外乎就是喜歡玩這、喜歡玩那。我小孩以前就是喜歡打撞球。打撞球其實也很令人擔心。很多打撞球的年輕人不是很中規中矩,很多會抽煙,或成群結黨。但是我們總不能說,小孩打撞球有什麼錯,不就是一根球杆,推來推去,兩顆球撞來撞去嘛,對不對? 而且這技術性還蠻高的。
   
有一次,我就問他,最近撞球有沒有進步?他就開始跟我大談撞球經。我說我以前在讀五專的時候也很喜歡撞球,而且還喜歡打橋牌,以前一下課幾個同學就圍成一圈開始打,連十分鐘都不放過。因為心裡有一條蟲,哪個年輕人心裡沒有一條蟲呢?後來我就問他:“那你需不需要一根更好一點的球杆?”他的眼睛一亮。
怎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呢?
   
第一,打撞球不是什麼壞事,第二,我們認同他這種遊戲娛興節目,年輕人總要有一些嗜好。我會跟他講在這種場合裡要注意一些什麼事情,你將會碰到大概有什麼樣的人。因為我有經驗,就和他分享。他也聽得頭頭是道,他就會把他那裡遇到的情況跟我們講,我們聽了之後也會比較安心。
   
   

我要說的是,父子有親,母子也有親。當家長想要教育孩子什麼道理時,如果你已經站在敵對的角度上,你講什麼他耳朵都是蓋起來。你要講到他入心,也就是告訴他:“真的,我這樣講是為你好。你會碰到什麼什麼情況,我以前碰過,我告訴你,當然也有可能你沒有碰到,但是真的有人會碰到什麼什麼情況……”先把距離感拉近,才能開始真正在聊天。什麼叫“有親”?你不聊天怎麼有親?你說有親,結果孩子卻覺得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連一個朋友的親切感都不如,怎麼會願意分享自己內心想法呢?
   
比如我和自己的小孩不常見面,他們偶爾會來找我。見了面,就泡杯茶,我們喝喝茶,聊一下他工作狀況,聊一下學校的狀況。就是讓他感覺起碼像有一個可以聊天的朋友,而且比朋友還要再更尊敬一點。
   
有了親切感,我們就開始潛移默化地教育。比如說,提問的這位家長面臨的狀況,怎樣才能做到表裡如一?一個表裡不一的的人,在社會上總是最令人看不起的。表裡不一給人的感覺是什麼?表裡如一給人最起碼的感覺又是什麼?
   
人與人交往,如果你要讓人家把你真心當朋友,不需要一直提防你,也不需要把你當敵人,也不會把你當個奸詐狡猾的人,他內心有什麼事情就會跟你講,你想想看,是表裡如一好,還是表裡不一好?這個都是你可以舉的很多生活例子。我以前也曾經跟小孩子說,表裡如一很重要,如果你的朋友發現你表裡不一的話,他會對你的友誼打個折扣。
   
   

那什麼叫做表裡如一,什麼叫表裡不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你出門的時候你穿得光鮮亮麗,你連皮鞋上有一點點髒東西你都會很在意,你連衣服上有一點小皺折你也很在意,那你是這麼一絲不苟的人,但是回家看看你的房間,差不多就像炸彈剛炸過一樣;你出去的時候確給人家表現最好的一面,外面看著光鮮亮麗,可是自己的房間卻亂得一塌糊塗……如果這個給你朋友看到,那對你的印象肯定不好。很多人都想等朋友來之前,先收拾收拾我的房間,對不對?
   
而對有些人來說,像我們就很少有這種情況,因為平常我們也不會太亂,雖然不是真的挑剔得一塵不染,但起碼看起來、生活起來感覺是舒坦的。家裡的東西大致有個定位,桌子不要說很久沒擦,當然也不說一天擦好幾次。別人任何時候來,我們就是以自己的平常這樣接待他,沒什麼好大費周張的。像這種觀念就是平常聊天的時候,一點一點慢慢灌輸給孩子。

   

我們要給小孩的觀念就是【我希望你更好】,我希望你在外面不吃虧,但我也希望你在外面不要占人家的便宜。這個概念,也是我們在社會上常常講到的、最能夠讓人覺得口服心服的兩個字【公平】。
   
我們不喜歡人家來欺負我們,我們想安靜的時候也不想人家一直捉弄我們,我們也不希望人家來霸淩我們。那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這樣子對待人家,公不公平?這不只是不公平而已,而是很自私!平常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我們如果希望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就不要用反方向的態度去對待人。
   
   

※口述:張慶祥校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撰文整理:林宛蓉
※圖片 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破迷小品
#跟同學打架
#如何引導
#表裡如一
#小樹苗內心成長營

----------------------------
【您的來信會讓我們每一位讀者的生活變的更美好,讓我們一起將這份美好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Email信箱:smalltree@innerzen.org.tw
來信須知:https://goo.gl/ajqh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