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天,你做對了哪些事?
常覺得孩子到了一個年紀,愈來愈不愛分享學校的事😥究竟是孩子叛逆,還是做父母的我們,沒拿捏好聊天的三大原則?
📌和孩子聊天時,心情歸零了嗎?
雖然下班回到家,但情緒仍停留在工作一整天、公司忙碌焦慮的狀態裡,如果這時候孩子說了比較負面的話或抱怨:「今天考好爛,而且上課好無聊」,爸媽可能一下子就不耐煩了😡:「誰叫你昨天都沒唸才會考這樣」,對話很容易中止,孩子也會不想分享自己的事。
因此回到家,爸媽不妨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歸零」⏳,無論是洗個澡或吃點東西,放下緊繃的心情,慢慢恢復平常的輕鬆愉悅之後,再重新傾聽孩子。
更重要的是,千萬別一邊滑手機一邊回應,專心說話,更有機會和孩子有深入的交談。
📌我們是先「同理」還是愛「說教」?
「同理」不代表我們認同孩子做的每件事,但我們不妨先「聆聽」,孩子更願意說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有時選擇逃避或掩蓋事實,多半是因為孩子害怕大人的責備,反而失去了溝通的「時機」。
我們以為小孩不懂事,需要很多建議和教導,無論小孩說了什麼,我們總是習慣:
「你應該…」
「你怎麼會沒有…」
「你又忘記…」
孩子一聽到這些,負面情緒就來了,怎麼會想繼續聊呢?
下次不妨先換一個方式說:
「如果你不希望這件事情再發生,覺得可以怎麼做?」
「你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嗎?」
「如果你是那個同學,你會希望…?」
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問問他怎麼做對自己和他人最好?
常覺得聊天最珍貴的,是有機會引導孩子『從他人的角度看世界』,每天在學校發生的點滴看似小事,但對孩子近乎是生活的全部。有的孩子跟同學吵架,甚至能影響他們心情很多天,此時孩子更需要我們耐心的接納。
📌我們問孩子事情足夠「具體」嗎?
很多大人遇到孩子都習慣問:
「今天學校好玩嗎?」
「考試考得如何?」
「運動會怎麼樣?」
對孩子來說問題太大,就會不知道要回答什麼,所以只會用「好」「還好」或「有點無聊」來回應,讓父母常不知不覺被「句點」。
為什麼我們要問具體的問題呢?
很簡單,因為愈具體的問題,愈能訓練孩子表達的能力,一開始孩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時,爸媽可以多用幾個問題引導他們:
「學校上了哪節課你還記得?」
「體育課,因為今天在玩籃球」
「你打籃球的時候喜歡進攻還是防守?」
「進攻」
「你們怎麼進攻的?有跟同學合作嗎?」
「有!就我先拿到球,然後衝到籃板下面,然後給我同學…」
無論最後爸媽想給孩子什麼建議,最重要的是一開始要先能打開話匣子,掌握聊天三原則,都有機會幫助孩子更流暢地表達,孩子也會更樂於與爸媽分享生活!
※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