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掉入『自制力』的陷阱?

當孩子一直吵著想喝珍珠奶茶,每次看到新玩具都想買,該睡覺時還是想玩手機,這些情況都會讓我們聯想到孩子是不是「自制力不足」?

為何對甜甜圈說不,會令我們的大腦疲倦?

喬許‧戴維斯,這位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點出了盲點:

展現自制的行為,往往會消耗我們的自制力。

大腦是最耗費我們全身能量的器官之一,所以這也不難想像,為何我們通常白天可以阻止自己吃蛋糕,晚上卻忍不住去買了買宵夜;白天在公司可以和藹可親,努力事事包容,到了下班之後卻情緒潰堤,焦慮不堪。

身體其實還有體力,但大腦的精神已經被我們消耗殆盡,所以可以想見,自制力經常愈晚愈不管用。

情緒的影響力,會影響孩子的自制力

我們也許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在生氣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做出衝動甚至讓自己有點後悔的事;相反地,心情愉悅的時候,就算孩子在鬧脾氣,我們也可以耐住性子,好好跟他們說道理。

同樣地,當孩子有想做的事,但經常直接被拒絕的時候,低落的情緒也會引發大腦一連串的反應,讓孩子很難克制自己的行為。因為打電動、吃甜點會一直讓孩子有「愉悅」的聯想,所以無論父母怎麼說,自制力在此時更加地不管用。

因此,我們從經驗中可以發現到,在改變習慣的過程中,自制力往往扮演了「看似很重要」但其實「經常無效」的角色。因為大腦讓我們傾向去做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情。

環境的暗示有更強大的力量

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到自制力,就比較容易自我克制。讓做這件事變成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壓抑自己想做的衝動,也不用逼迫自己做某些事。---《原子習慣》

如果我們今天希望孩子戒掉常喝飲料的習慣,與其每次都生氣地拒絕他,不如帶他回家自己做一杯蜂蜜檸檬,讓孩子喝到健康好喝的飲料,以後當想喝飲料的想法出現時,習慣會讓他想到家裡做的飲料,而不是手搖飲。

想讓孩子早點睡嗎?

先培養想睡覺的「氣氛」!例如將寢室的燈光調暗、提前關燈、播放和緩的輕音樂,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孩子並不像大人,會告訴自己這個時候該睡了,所以更需要我們的引導來進入一個休息的狀態。

環境是個非常強大的工具,比起我們一直罵孩子、講一堆道理都還來得有效。

當兩難的時候,帶孩子練習選擇

孩子總是會長大,如何讓他為自己培養一些好習慣也很重要。

研究告訴我們,精神不好的時候別做決定。所以當我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盡量在白天,爸媽跟孩子都精神好的時候進行。

我們可以模擬一些選擇題給孩子,先寫功課還是先玩?如果想玩的時候怎麼辦?吃飽要先去看電視還是要先拿碗筷去廚房?這些題目,都可以幫助孩子模擬在選擇真的來臨時,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曾經有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她跟老師分享她在補習班時很容易分心,然後作業經常會寫不完,我們聊了幾個禮拜,後來我們一起想出一個辦法:她帶著她最喜歡的娃娃,放在身旁,當她看到娃娃時,就是提醒自己要再回來寫功課。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小樹苗營隊的孩子經常在做這樣的練習,老師帶孩子模擬生活真實會發生的事情,陪孩子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案,讓自己和家人,都能更健康,感覺更幸福。


小樹苗內心成長營 秋季班
2021/11/20 (六) 9:00~16:00 【基礎班:感恩的心】
2021/11/21(日) 9:00~16:00 【基礎班:感恩的心】
2021/12/11(六) 9:00~16:00 【進階班:團隊合作】
2021/12/11(日) 9:00~16:00 【進階班:團隊合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樹苗活動行前須知

張校長致家長的ㄧ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