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破迷小品(16)該如何「放手」讓孩子去歷練?】

【 ☀ 破迷小品(16)該如何「放手」讓孩子去歷練?】

家長提問:

也許每個小男孩的心裡都有一隻脫韁的野馬。當兒子長到18歲,本來想讓他準備走進社會去歷練一番,他卻變得越來越逆反衝動,常常在外面惹事。其實,我猜他心裡一定也有很多糾結愧疚,但他又不願與家人溝通交流。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他走出迷茫,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




張校長答:

一個18歲的小孩叛逆、衝動,其實是很平常的現象啦。我想,之所以會如此,因為這些情緒的習慣,由小時候慢慢積累而來的,常常動不動就有人惹他生氣,然後他的抗壓力就越來越薄弱,他盛怒的習性習慣就越來越僵化。

其實,情緒說穿了就是一種習慣。觸碰到這樣的感覺,就很習慣地非得大發雷霆不可,非得叛逆不可,這個就是所謂的習性的模式。情緒越衝動當然越容易惹是生非,不過具體所說他內心也很糾結、也很愧疚,這表示他內心中那個善良的種子還是很具足的。

我想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別再去計較他的叛逆、衝動,也不必去研究他背後的原因。其實你所需要的就是循循善誘,引導他。直接進入社會,找一個他認為可以勝任的工作,鼓勵他,他可以吃苦的、他可以勝任的;找一個簡單的工作,讓他先去嘗試嘗試。

我想,越是跟社會少接觸,他就越容易窩在家裡,每天面對的不外乎就是父母或兄弟姐妹——可能就是這些最容易令他生氣的人。但是一個人出去外面的時候,自己教不懂,別人會教他,看到自己人很盛怒,但是看到別人都會禮貌三分哦!

所以,盡早把小孩子放到社會裡面不是什麽壞事。他可能一開始會有些膽怯,但是循循善誘帶著他去,然後認同他的糾結、認同他的愧疚、也認同他的叛逆,先以「父子有親,母子有親」,先把這個親情的線先拉起來,然後跟他講講道理,這個未來人生總要為自己負責任嘛,先做一個薪水很低的很簡單的工作,甚至僅僅只是半天也好,如果這樣還不行,鼓勵他去做一個簡單的志工,是完全不拿錢、完全義務奉獻的,一個人真正能夠為別人奉獻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敞開的,他體會到的內心是溫暖的,他那個冰冷的心、堅硬的心馬上就會柔軟下來。

其實,我們有很多選擇可以做。作為父母,可以發揮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去試試看,你會發現,其實要引導好一個小孩,跟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





口述:張慶祥校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撰文整理:林宛蓉、康煒
圖片 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樹苗活動行前須知

張校長致家長的ㄧ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