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愛,還是溺愛?溺愛的十個做法,你中招了嗎
如今我們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什麼是溺愛,自己家裡到底有沒有溺愛,也許很多時候也分不清。以下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幾種,有些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合理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特殊待遇TOP1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我們買回好吃的總是留給孩子,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一旦久了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TOP2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吵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TOP3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太輕易得到想要的。這樣的孩子容易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TOP4
現在很多大學生,都長這麼大了,父母進到房間還要給他擦桌子、鋪棉被、整理衣櫃、幫忙洗衣服,孩子完全沒有管理跟自理生活的能力,我們不妨想想,是否太多時候,是我們剝奪了一個個孩子為自己生活起居負責的機會。
祈求央告TOP5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態度,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TOP6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做家事,有的竟說:「學校安親班回家都這麼累了,我不忍心還要他做家事」。也有的說:「叫小孩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都已經三四歲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事,小時候就不懂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大驚小怪TOP7
本來「初生之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爺爺奶奶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不敢自己面對挫折。
剝奪獨立TOP8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TOP9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躺在地上、以不吃飯來威脅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容易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top10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長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應該說,解決的辦法是雙方面的,一方面,孩子自身要有獨立意識和敢於接受生活挑戰的勇氣,不怕苦、不怕累,鍛煉自己從獨立報到、洗衣服、吃感冒藥這樣的生活瑣事做起;另一方面,家長應該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對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放手讓其參與生活鍛煉和社會競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想勸勸天下溺愛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請你放開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不妨從獨立做起。
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
※本文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其他參考資料: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那麼家長應怎樣做到對孩子關係而不溺愛呢?
1 平等對待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家長應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家給大家一起玩;吃東西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平等相處的習慣。
2 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 避免隔代溺愛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然而很多父母覺得爺爺奶奶輩的教育跟不上形式,但是又不好過多指責。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遇到孩子做錯事時,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藉故出去,讓家長單獨來解決。剛開始,可能孩子會繼續哭鬧、扔東西,當發現無人理他時,孩子就會有些恐慌,哭鬧就會減弱,最後可能會主動找家長承認錯誤。
4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幹的要求,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幼兒期的自理能力培養是獨立性培養的主要內容,在家長的説明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吃東西前後或便後自己洗手等。
溺愛孩子七大可怕後果
1、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的溺愛所包圍,根本不知道為人著想,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許有人會說,這個社會就應該自私一點,這樣才不會吃虧,實在是大錯特錯,自私也許能謀一時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業必定遲早會失敗,感情生活也一樣,所以孩子可以學習不夠好,或者不夠聰明,但絕對不能過於自私自利,否則將來後果難以設想。
2、孩子性格驕橫乖張。
孩子被寵溺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由於父母一切讓步,也滿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驕橫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3、孩子做事懶散無紀律。
在父母的眼裡,他就是老大,誰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辦,什麼事也不想做,日益變得懶散,偶爾做一點事也是丟三拉四,更沒有紀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紀律,他可以不聽別人的,別人卻必須聽他的,將來在社會上勢必難於立足。
4、孩子不懂禮節目無長輩。
由於父母的過度寵溺,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不禮貌行為也沒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貌,目無長輩,口無遮攔,更沒有基本的做人禮節,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禮節禮貌為何物。
5、孩子懦弱不能經受困難。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呵護寵溺下,從小不知道什麼是困難,因為一切有父母代為解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手足無措,性格變得懦弱,根本無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業,經受不了任何一點小小的困難,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旦開溫室就必然被暴風雨摧毀。
6、孩子人際關係障礙。
由於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行事專橫無紀律,目中無人,自然無法與人和諧相處,與他人的交流也變得障礙,人際關係是一種互動和互利的交流,而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總以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為人著想,總站在不平等的角度來行事,自然沒人願意和他交往,其人際關係必然一塌糊塗,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學習就業以及愛情婚姻可能都變得困難。
7、孩子健康狀況不良。
孩子被寵溺過度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也許就是對孩子身體的損害,要麼過於挑食,營養不良,要麼就是任性暴飲暴食,過於肥胖,兩者都是健康的大敵;由於懶惰,更不會去鍛煉身體,於是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從小就落下病根子,對今後一輩子的身體狀況都會有影響。
溫馨提示:
溺愛屬於教導方面的異常,是一種家庭功能失調,是家長對子女一種畸形的愛,也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愛。作為父母,寵溺孩子的心理當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誰又能真的狠下心來打罵批評,有時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畢竟是親骨肉怎能做到不寵不溺?不過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為了孩子的將來,作父母的有時還真的必須恨下心來理性一點,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毫無原則的過度寵溺,對孩子有百害無一利,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不成器了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