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心!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
即將邁入新的一年,我們的下一代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即將邁入新的一年,我們的下一代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我們不難發現,教育追求的目標一直在培養學生的競爭力。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出社會後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害怕孩子就業後領不到高薪水…可這些都不應該被當做是教育的核心主軸。
到底什麼才是教育的核心素養呢?教育部召集教授們做了長時間的歸類研究後,發現教育中蘊含的核心,不應只是培養孩子們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教育的核心素養,更應強調培養孩子們在自處、共處和社會擔當這三方面的能力。
我們總是教導孩子專注於學業,只需要把課業管好,其他的什麼都不用做。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們在求學的過程中產生的迷茫就會越來越多,步入社會則更加茫然。或者,當孩子長大後真的拿到了高文憑、領到了高薪水、獲得了好工作後,卻依舊將生活過得一塌糊塗。這一切都是我們在教育中一直宣揚競爭意識的結果。
『競爭』二字,其實隱含著打壓別人而「突顯自己」。一心想要鶴立雞群,必然需要戰勝很多敵人,這就是我們經常宣揚的競爭力。競爭力並不是不重要,只是競爭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需要我們的孩子出類拔萃?還是為了虛名、虛榮心,一定要通過戰勝別人來顯示自己的價值?恐怕這都不是競爭的真正目的。
競爭力應該是一個附加自然生成的產物。教育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競爭力,它的真正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好。為什麼很多優秀的人,競爭力非常強,卻生活得一塌糊塗?
生活包括什麼?經濟能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的經濟能力很好,你是可以享有必要的資源,買東西時不會捉襟見肘,基本的家用產品、生活用品、家電、汽車、甚至房子你都有能力負擔,這些的確是幸福的基本必要條件。
但是除了賺錢以外,還有什麼東西能讓你生活得更幸福?是高高在上的感覺嗎?可是很多出類拔萃的人,最後卻也睡不著、吃不下,笑不出來。
我們在教育中一味地給孩子灌輸競爭力,而教育的初心卻是要讓我們擁有幸福的能力。這種幸福滿足的感覺,愉悅的心情,安樂富足的感受,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擁有健康、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才是幸福的真正依靠。
回歸教育常識、回歸教育本真,現在,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引發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教育的核心素養除了讓孩子掌握必備的知識能力之外,更重視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度,他的態度能夠參與家庭、社會,並且能夠照顧家人與社會的需求。
這樣的核心素養,能夠讓他在家庭和社會中,跟朋友、同事、群體或個人相處時,擁有一種健康、快樂、和平、安寧的感覺,這才是教育的重點。
※引述:張慶祥校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摘錄:幸福內心禪第313集(連結:http://enews.innerzen.org.tw/mp3/radio-313-20171225.mp3)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