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
有的孩子生起氣來,會鬧彆扭耍脾氣;而有的孩子卻悶不吭聲,隱藏內心的聲音。有時候遇上孩子愛哭鬧、愛發脾氣、過度彆扭或固執,但很多書上教的方法都難以用得上。做父母的,好像不是接納、包容就可以了事,那我們該怎麼具體幫助孩子呢?
💓調適情緒的能力是重點
每個人難免都有情緒困擾,對一個小學生或青少年而言,這種情緒困擾應該是正常的,但如果小孩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或不懂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是大人應該擔心的事。
所以,年紀小的孩子有情緒困擾,應該不是父母擔心的重點,但怎樣讓孩子學習適當地表達情緒,讓孩子順利發展出應有的情緒,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原始的情緒反應、一昧哭鬧或肢體動作來表達,那才是父母要期待的目標。
💓情緒困擾的兩大核心問題
1. 情緒發展不成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會發展出一些社會化情緒,例如喜悅、幸福、緊張、嫉妒等。父母首先可以觀察,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情況,是否會有不同的行為、表情來表達。如果進到學校,他所感受和表達的情緒仍停留在原始的狀態,像個三、四歲的孩子,對不同情緒的表達也非常單一,例如高興就是拍手、大笑,生氣、不高興的情境就以哭鬧、摔東西或找媽媽等固定的行為來表達,這時候,孩子的情緒問題就值得父母擔心了。因為這表示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表達,比他應有的年紀較為不成熟。
2. 內向情緒的不當壓抑
有些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比較內隱、不會干擾他人,甚至僅會在安全的環境才爆發,這樣的問題比較會被父母或老師忽略。這些內向性的問題表現方式可能是沈默、退縮、被動的拒絕,甚至是一個人孤立起來,這些行為在不敏感的家長或小學的大班級中,很容易被忽略。
例如一個父母期待很高的孩子,經常在功課、才藝都要有很好的表現,雖然家長非常鼓勵他的好表現,但家長沒覺察他對於失敗的恐懼,也沒有觀察到孩子在長期壓力下,對於學習活動已經出現緩慢、退縮,早期的熱誠、主動已不在了,導致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偷竊、說謊行為時,才開始覺得不對勁。不過,偷竊、說謊的處理效果通常不好,因為家長所看到和處理的問題,都僅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問題是潛伏於孩子內心的情緒,但因很多孩子不會直接表達內向的情緒,僅以不明顯的方式間接表達,多數忙碌的家長,可能因此忽略了注意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改善情緒問題DIY:
很多家長常因受不了孩子的吵鬧,在孩子大吵哭鬧之後讓步,這就是錯誤的鼓勵孩子不當的行為。如果父母或周圍的人不停止這種錯誤的鼓勵,很難改善孩子的情緒困擾。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故事書、戲劇、生活事件與孩子討論不同角色的不同觀點,讓孩子學習如何利用不同角度看問題,讓孩子更能同理。如媽媽拒絕孩子,可能是媽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讓孩子不再是以我獨尊的思維,慢慢學習以彈性角度看問題。父母或大人也應利用機會,示範或角色扮演如何正向的表達情緒,例如好朋友不願意借你玩具,讓孩子學習從好友和自己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同時跟孩子扮演自己和好友等不同的角色,去思考這個問題。
順利的情緒發展是在增加孩子對壓力和困境的抵抗力,期待家長給孩子機會學習、發展正確的情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