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教養OUT


帶孩子出門,不管是坐車、吃飯、或去逛個街,小孩常可能因為沒耐心、或想得到什麼、或想睡覺、或有哭鬧。在百貨公司看到好幾次,鬼靈精怪的孩子,總是死賴著不走,那管你父母什麼面子不面子的,東西馬上就要,哭到歇斯底里就是要讓全世界知道。接下來我就開始捏一把冷汗了,不是孩子的情緒反應,而是父母會如何出招,而最常聽到的就是:我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了!


這句話,我必須要誠實的跟你說,是一句無效教養的話,而且經常有副作用,因為3個原因:

1. 你一定做不到「再也不帶孩子出來」,所以你讓自己變成言而無信的爸媽。

2. 如果你面對的是小小孩,孩子會覺得他的負面情緒,被火上加油,可能會更不可收拾;如果你面對的是比較大一點的孩子,他會覺得你每次都只是說說的而已,也可能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3. 你說了這句話,表面上好像有把自己的憤怒宣洩出來,但實際上,這類的負向語言,會勾起你過去同樣挫敗的畫面,激怒你自己,卻減少了理性的觀察。

記得棉花糖實驗嗎?實驗人員給小孩們一顆棉花糖,也給他一個選擇:現在就吃,只能吃這一個;要是等一會兒再吃,可以吃兩個。結果發現孩子怎麼做,竟然跟他日後的行為及人格發展有密切的關聯。

小孩的專注力有限,無法等待,心急沒有耐心,久了養成發脾氣的習慣,一個個變成情緒小霸王。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親子溝通,並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並不是直接跟孩子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就可以搞定一切的,錯誤的回應,有時候反而讓孩子的情緒更強烈。5大親子溝通術,讓大家來參考:

1.棉花糖誘因溝通法

我建議父母,可以學習棉花糖實驗跟孩子說,「你如果可以現在不買車子玩具,忍耐一個星期之後再說,除了車子玩具外,加碼讓你選擇全家出遊的地點,獎勵你等待」。利用時間上的延遲,逐漸訓練忍耐力,孩子可能會從等待中,發現原來沒有這麼想要。

2.引導孩子思考的溝通法

我有聽到你說你想要,但不在這次的計畫中,爸爸媽媽現在能答應你的是,我們回家後討論要集多少點數或金錢才能買?何時可以買?為何需要買?可以計劃再下一次。給孩子適切的期待,引導孩子進一步的思考,不要每一次都直接拒絕孩子。

3.鼓勵式的表達溝通法

跟孩子溝通,想要的東西有好多,如果看到每一個想要的東西,都要用生氣的方法來討,反而浪費好多時間,最後的結果爸爸媽媽只看到生氣的你,也會忘了你要甚麼,所以爸爸媽媽鼓勵好好說,也是為了聽清楚你的需求。

4.傾聽式的等待溝通法

跟孩子說,我的建議是”你現在先不要急不要哭,記不記得你上次,我們也有想到辦法,最後也解決了,可是哭鬧,就沒辦法坐下來討論了。”引導孩子表達,可以讓孩子的情緒變緩,也沒有同意孩子的予取予求。

5.設定具體目標的溝通法

爸爸媽媽說的等一下,是「數到100」,是「10分鐘」,是「長針從3走到6」,你如果有等、忍耐,而不亂生氣、亂哭鬧,我一定會說到做到,好好跟你討論。不要讓孩子每次都等不到,因為孩子的時間觀念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會擔心等不到目標。




※本文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樹苗活動行前須知

張校長致家長的ㄧ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