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問:「爸爸,你們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爸爸的回答讓人深思


兒子問:「爸爸,你們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爸爸的回答讓人深思。
  
兒子,上週五放學時,你問了我一個問題:「爸,你將來會把房子給我嗎?」



我當時很驚訝,才十幾歲的你怎麼會想這事:「怎麼突然問這個?」
  

你認真地說:「我同學說他們家有六棟房子,他爸說以後都歸他,每天不用上班也有錢拿!爸,你們以後也會把房子給我嗎?」
  
我當時的回答是:「房子是爸爸媽媽辛苦賺錢買的,你將來要住自己的房子,要自己賺錢買,不然我們要住哪裡。」
  
你當時聽了後,臉上明顯有了情緒,一整晚都不太願意說話。
  
為此,我寫了這封信,告訴你為什麼我不會把房子給你。
  
你同學說得沒錯,上次家長會我和他爸爸交流過,他家有好幾棟房子,靠收來的租金一家子都能生活得很不錯。
  
看來他爸爸已經幫他把未來的人生全都安排好了。
  
很多父母喜歡幫孩子規劃人生,子承父業,讓孩子和自己走差不多的道路:
  
做醫生的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學醫,以後也進醫院工作;
  
做公務員的媽媽希望孩子考公務員,進入體制內安穩生活。
  
因為同樣的路,他們已經提前走過一遍,知道哪裡有彎路、哪裡有陷阱,知道怎麼走最穩妥、怎麼走最快捷。
  
他們覺得,只要孩子按照自己規劃好的道路走,一定可以避開路上那些艱難險阻,用最快的速度走向成功。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交給孩子,讓孩子去走自己當年想走但是沒能走的路。
  
樓下越越家就是這樣,他媽媽小時候就很喜歡鋼琴,可是家裡條件比較有限,一直沒機會學。
  
她把希望全放在兒子身上,越越一上幼稚園她就把兒子送去學琴了。
  
每天晚上,越越媽媽都看著越越練琴,一到假期就忙著帶越越去參加這個考級、那個比賽。
  
其實當年越越媽媽來找過我們,問我們:「要不要把你家兒子送去和越越一起去學琴?」
  
我們說:「不急,再等等。」
  
越越媽勸我們:「孩子總要有個一技之長的,不想學鋼琴,可以學學跆拳道、美術什麼的嘛。」
  
後來你上小學了,有一天回家突然跟我們說你想踢足球,媽媽二話不說,那個週末就帶你去報名了。
  
直到現在,你仍熱愛足球,每週都會踢上幾次。
  
每次看到你自信地奔跑在足球場上,爸爸都打心底裡為你自豪。因為你在做你自己真正喜歡的、想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
  
爸爸想說,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每個孩子的路都應該由他們自己選。
  
無論是讓孩子複製自己的人生,還是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人生,這兩種做法,說到底都是在用孩子的未來彌補自己的遺憾,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還有一點,爸爸媽媽能安排你的今天明天、今年明年,安排不了你的一輩子。
  
你的人生很長,爸爸媽媽只能陪在你身邊,走很短的一部分。
  
十八歲你會離開家出去讀書,到二十幾歲你就要工作了,然後找個你喜歡的女孩子,組建一個家庭,有一天你也會做爸爸。
  
作家龍應台她寫過一句話: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兒子,不要羡慕同學的爸爸媽媽給他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不讓你洗衣洗碗,你以後一個人生活的時候肯定會手忙腳亂。
  
不讓你自己交朋友,你可能就不懂得怎麼和同學、同事相處。
  
現在不讓你做出一些小選擇,未來你就不敢做那些決定人生的大選擇。
  
所以,鉅細靡遺地把一切安排好,其實不是在幫你,反倒是害了你。
  
說了這麼多,其實爸爸就是希望你能做個勇敢的男子漢,自己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你媽很喜歡張愛玲,張愛玲寫過一個小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人生的路口,她想走向某條路,母親阻止她說:「那條路走不得。」
  
她問:「為什麼你能走,我不能走?」
  
母親說:「因為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她堅持要走,後來發現這條路果然是條彎路,讓她摔得頭破血流。她好不容易走過來了,忍不住去勸想走這條路的年輕人:別走這條路,這是條彎路啊!
  
年輕人就和當年的她一樣,問她:「為什麼你能走,我不能走?」
  
很多父母都有「過來人」的通病。
  
他們打著愛的名義,給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替他們決定了這條路能走,這條路不能走。
  
他們一廂情願把孩子照著自己心裡那個範本培養,卻從來沒問過孩子自己願不願意。
  
兒子,自己走出來的才是路,沿著別人的路走,那是軌。
  
爸爸希望你能從這座房子裡走出去,你不需要沿著我們給你的軌跡,你只需要沐浴著我們的目光。
  
你會走出自己的路,然後擁有一座自己的房子。
  
※本文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樹苗活動行前須知

張校長致家長的ㄧ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