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當超人爸媽,一起承擔~家庭更幸福
跟幾個孩子聊天,問他們什麼事情最容易懶惰,孩子不約而同回答我:「做家事!」
問他們為什麼,原因不外乎是:
「媽媽就一直唸說衣服曬得太靠近,我覺得好煩」
「放假就想放鬆一下,不想做」
我們常抱怨叫孩子倒個垃圾好像多痛苦、洗衣摺衣也做不好,但是不是我們都沒想過,該讓孩子承擔責任了?
孩子不知道怎麼摺衣服、曬衣服,我們常責怪他們不用心,殊不知對孩子來說,他以為家事是「爸媽的事」,而不是「家人的事」,他只是在「幫忙你」,而不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面對這樣的問題,著名心理學家李玟瑾提出很具體的方式,三年級以下年紀小的孩子,當我們回到家,不妨跟孩子說:「媽媽和爸爸今天上班好累,去倒杯水給我們」,讓孩子從小就體會,家人是要互相幫助的,上班是爸爸媽媽的工作,但是爸爸媽媽也會累,所以家裡的事情要互相支援,讓孩子打掃自己的房間、整理廁所、折自己的衣服,而不是讓媽媽當超人,一手包辦全家人的事。
年紀大的孩子,我們和他一起開家庭會議,清楚讓孩子知道,家事就是全家人的事,我們每天有飯吃、有乾淨的衣服可以穿、有舒服的家,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既然是一家人,就像室友一樣,爸媽不是孩子的傭人,該做的不管多累都要做。
所以,真的別心軟,當一個習慣養成,其實折個衣服、打掃整潔是很輕鬆的,不要到了孩子上國高中不會做家事,才會覺得家事很麻煩、很累人。
一開始培養孩子做家事,也許可以給些小獎勵,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家事是為了讓我們家更溫暖舒適,而不是因為獎勵才去做的。
孩子學會做家事,也是學會一份承擔和責任,獨立的精神不是口頭喊喊,吃了一點苦的孩子,也自然而然會懂得珍惜和運用時間。
圖片來自網路僅供資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