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吃得了苦嗎?

  
  現在很多孩子都吃不了苦,碰到一點挫折,一點困難就要放棄。
  
  背詩辛苦、算數學辛苦、寫作文也頭痛,考大學遭挫折,畢業後不想找工作,因為主管要求很高、加班多、找不到興趣…生命好像沒什麼意思。


  
  但孩子不懂的是,「苦」是生命所不能避免的一味。
  

  我們總告訴孩子,「找到你的興趣,發揮你的才能」,卻忘記跟孩子說:「無論你現在是否找到了興趣,你都不應該停止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人有目標有夢想很好,但夢想也是努力奮鬥才可能實現。
  
  叔本華說:「人生就是痛苦,我們可以把痛苦轉換成幸福」,努力就是轉化的過程,無論你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你都會面臨人生的各種難題,這個難題可能是學業工作、可能是婚姻家庭,面對這些難題困境,沒有人可以不流淚、不流汗就輕輕鬆鬆地跨越過去。
  
  經歷得越多,越容易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理——越怕吃苦,越有苦吃。那些心靈真正富足的人,其實都不怕吃苦,因為有了苦,才知道珍惜。
   
  有人說:努力太苦了,努力也是這樣過,不努力也是這樣過,為什麼不讓自己當下過得舒服一點呢?孔子這麼回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眼光要放長遠,不能只貪一時的安逸,讓內心的懶惰控制你的生活。因為年少時貪圖安逸,不想努力,少了精神的滋養,少了技能的支撐,明天就要忍受「空虛」與「貧窮」的果。
  
  我們總羡慕別人的成績、地位,進而抱怨世界不公,但一個貪圖安逸,沒有認真努力過的人,有什麼資格抱怨呢?許多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小窩,但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可能從安逸的氛圍中結出,沒有一種能力是在純粹的歡樂中出現的。能力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培養出來的。當孩子習慣了安逸的生活之後,便會懼怕改變。當孩子不願受苦和努力,懶惰的種子便在心裡滋生,他會開始害怕人生。
  
  努力必然是辛苦的,是難受的,但只有這樣你才能提升,才能進步,才能充實自己。年輕不願吃努力奮鬥之苦,最後只能吃命運帶來的苦。而主動接受努力奮鬥之苦,才能嘗到生活的甜。
  
※本文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樹苗活動行前須知

張校長致家長的ㄧ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