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做家事,培養他的責任感

世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部會訂立規定,要求小孩子一定要在家裡做家務。但是最近出了一則新聞「中國教育部發佈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規定將家務勞動納入小學生作業!這讓我眼睛一亮,因為它幾乎逆了所有家長的習性。


現在很多家長都認為,小孩子不需要勞動,把書念好就行了。恨不得他的小孩子趕快念第一名,家裡什麼都別做:你的碗我都幫你洗,你的衣服我都幫你洗,通通都幫你打理好了,你只負責念書就好。

雖然這樣想,但他會不會只是念書?不會的,他會去打電動…孩子不是只念書就好了,但是家長卻常常怕他時間不夠用。將家務勞動納入小學生作業,這是一個很好的創舉,它不僅吻合了古人對小孩教育的方針,而且還有現代的學術研究作為呼應,我覺得這個做法非常好。

【愛做家事的孩子和不愛做家事的孩子,

 

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比1,犯罪率是1比10!】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做了一項追蹤調查,把愛做家務的孩子跟從不做家務的孩子各方面的成就來做比對,跟蹤了二十年。結果發現不做家務的小孩長大之後的失業率高出喜歡做家務小孩的15倍!這不只是一個數字,15倍是嚇死人的數字。愛做家務的很容易找到工作,不做家務的常常找不到工作;當然,愛做家務的裡面也有人失業,但比例少得多。


再來看犯罪率,不做家務的比常常做家務的高10倍。各位,這些數字你聽起來也許會沒感覺,但是只要高2倍就不得了。是高幾倍你知道嗎?10倍。再來看誰會賺錢,只顧著讀書都不用做家務的,他的平均收入比愛做家務的要少20%,就是五分之一。還有離婚率跟心理疾病的罹患率,不做家務的相對比較高,就是他的內心反而比常常做家務的更空虛。研究發現不做家務的孩子跟做家務的來比,沒有哪一樣是更好的。而花了時間去做家務、為家裡分擔義務的孩子,沒有哪一項是比較差的。
看了這些資料,我們家長就要非常警醒,不要只是奢望小孩把書讀好,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應該讓小孩學習為自己承擔,盡自己應盡的義務,該擔的責任擔得起來。這種氣概如果能培養得來,小孩子能夠理解的話,那麼當他踏入社會,就算書讀得少一點,成績差一點,他的工作機會也不會比人家差。因為他會承擔,他懂得去解決問題。


不做家務的孩子在這個統計裡面,還容易出現幾個問題:沒有最基本的勞動鍛煉,他不懂得凡事得來不易,粒粒皆辛苦只是在書裡面讀的;沒有真正去勞動一下,他不知道凡事成功其實並不簡單,都是要有相當大的付出的;他不知道得來不易,就會導致他不珍惜一切的東西。

比如說,他不珍惜他所使用的東西,然後他會看不起那些真正去勞動的人。這很糟糕,整個社會的進步是勞動者所提供的,但是他卻瞧不起勞動的人。為什麼現在宅男宅女宅在家裡這麼多?原因在哪裡?就是他們瞧不起做勞動的人,又領導不了別人,他也沒有智慧去創新。但是叫他去勞動,他又看不起。


一個人在社會裡面只要願意勞動,哪裡有找不到工作的,對不對?在臺灣隨便一個建築工人一天起碼有2500塊台幣,一個月30天七萬是跑不掉的。而且因為招不到人,那些工人被逼得沒時間休息。只要願意付出哪裡有找不到工作的?問題是他瞧不起勞務工作。


而且,勞務實踐其實是學習知識和瞭解、認識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不去落實勞務就失去這個實踐跟學習,就不能主動去觀察、去體會,就會跟社會脫節。
此外,勞務的學習跟自主自立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的孩子國中畢業、高中畢業,連水果都不會削,父母還希望這孩子出去能夠跟人家比,比什麼?



現在很多孩子你給他一個水果他不曉得到底要不要削皮,趴在那邊討論半天,就是因為在家裡沒有受過基本勞務的訓練。所以他離開父母之後很難獨立,只要一踏入社會,就非常彷徨,舉足無措。現在很多心理偏差或鬱鬱寡歡的特殊人格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還有,在家裡不做勞務的人,他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讓他覺得父母給他什麼都是應該的。現在很多人變成啃老族,而且絲毫不知道要感恩。

不做家務產生這麼多負面的效果。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為什麼不讓孩子早點投入家庭的勞務裡?

更重要的問題也許是:

我們到底希望他有一個自主獨立的人格,有可以解決問題的魄力,還是在那裡死磕書?況且話說回來,他真的就那麼聽話在那裡死磕書嗎。



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很多都是從歐美學來,但是我覺得有點可惜,就是既不認同古典傳統的一些概念,把傳統的全部一杆子推翻掉,然後引進西方的東西卻只學到它的皮毛,真正的精髓其實我們並沒有把它給學習過來。

  
我們只看到他們很崇尚自由,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我們古代私塾的那些老學究也不是不讓學生發表意見,也會鼓勵他們有各方面的思想,但是最後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

  

不如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小孩,美國是很民主的,他們會不會讓小孩從小到大都不用做家務?美國有一個小孩做家務的計畫,讓我很訝異,從小孩9個月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竟然都給他規劃了相應的家務。我也很好奇,9個月能夠幹嘛?

  
9個月到2歲的小孩:

可以給一些簡單的指示去做,比如,把自己的尿布丟到垃圾箱裡面;


23歲的小孩:

可以在家長的請求下幫家長拿些東西,或者是把衣服掛到衣架上,然後媽媽再把它高高地掛起來晾乾。高高的晾衣杆他掛不到,但是他把衣服拿起來可以讓他去思考可以用衣服的什麼地方掛衣架,這衣服也不重,衣架也不重,小孩也很想參與大人的世界,他會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就讓他玩。

可是也許你會說,「如果我讓他做反而會阻礙我的效率」,這個寧可慢一點。重點是要讓小孩有跟你學習的機會,增加彼此的互動,就像這樣,教小孩怎樣使用馬桶,怎樣刷牙,請小孩幫忙澆澆花,晚上睡覺前把自己的玩具整理整理,這些就已經開始培養他做家務了。

    
✔️ 4到5歲的小孩:
就開始學習準備鋪好餐桌,飯後把髒的餐具收到廚房,他自己不會洗,但可以幫忙收攜帶,然後你可以請他準備自己第二天的衣服…諸如此類,一直設計。都是由簡單開始然後慢慢地增加難度,中間的過程就是一直在突破小孩子自己的障礙,他每學會一樣東西就會有成就感,又幫了家裡做事。在這過程當中父母很重要,我們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幫家裡做事,責任義務的概念就要慢慢加深在這個小孩的身上。


.
這種小孩慢慢長大後就會發現自己什麼都能做,然後他親自做到就會發現:「哇!真的,凡事都是得來不易,沒有想到我媽媽這麼辛苦,沒有想到要完成一件事其實是煞費周章」。

那我們再引導他來幫助別人和感恩別人,是不是會更容易體會?
 

剛剛只是舉例,當然你可以把家庭裡可以做的瑣碎事情全部寫下來,看看你小孩現在幾歲,可以做的事情是哪些,哪些可以請他幫忙,在幫忙的過程還要給他一些教育,這個小孩以後出來才有出息。


最好是他16歲、18歲時能夠在外面做一個簡單的工作,雖然是賺一點點錢回來,但是讓他去試,讓他去學習、經歷,而不是期望著父母的財產能維持他的下半輩子,這是多麼不切實際的一種期望。


-
文:張慶祥校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摘自:【幸福內心禪】第84
-
   
#教孩子做家事
#培養責任感
#張校長說
.
※圖片 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樹苗活動行前須知

張校長致家長的ㄧ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