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過時了嗎?

在孔子家語裡面有這麼一小段(弟子規也有教導)--「兄友弟恭」,講什麼是敬重長上的禮。
「兄輩雁行」,說跟兄輩一同走路,所謂兄輩,就是長自己三、五歲,要跟雁陣飛行一樣走在他後面一點點的位置;如果跟父輩走在一起,父輩就是長自己十歲以上,就要退到他正後方隨行。
這種風格一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走到哪裡,只要碰到比自己長幾歲的人,自然就會跟他行禮,辦事也會對他退讓。因為無形中你就會知道誰大誰小,誰要敬誰,誰要帶誰。
現在的人就會覺得,那我比他小我就要恭敬他,還退後他幾步,豈不是很吃虧?
其實大家都誤會了,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他反而更緊張。他會覺得,比我小幾歲卻這樣敬重我,那我該怎樣示範我的德性給他們看,怎樣照顧這些小輩呢?所以以後凡是有好的,他就會想到他的小兄弟,該承擔的,他也會跳出來。
-
譬如說軍隊裡面,同官階的少校、少尉,一集合都要排隊,雖然官階一樣,但年紀有大小,年紀小的一定要讓年紀大的,也就是說請年紀大的去站排頭,並不是年紀大的自己去爭排頭,而年紀大的也要退讓,但是年紀小的就會退到後面再把年長的推到前面去。
年紀長的推卸一次兩次,不能推卸第三次,推卸第三次就是無禮,僅僅是排隊而已,就有這個次序。所以同樣都是少校,卻要懂得敬年長,這樣一來以後凡是比他年長的,他都知道要去尊敬。
再譬如古代打獵,年輕驍勇的一定獵物比較多,年長的就會比較少,可是分享獵物的時候卻是長輩的比較大塊、比較多。這麼一來,善戰驍勇的年輕人就不敢氣勢囂張,他心裡就會有一種要服務年長的概念,這個風氣自自然然就會被帶出來。
走在鄉間路上,只要看到兩鬢斑白的長者,那些黑髮年輕人就會一個箭步上前把他提的重物拿下來幫他提,然後自然地走在他後面,服務人的心念不就這樣出來了嗎?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這麼簡單的道理行事,之後在路上就不會經常再看到頭髮斑白的人提著重物那種可憐的景象。我們現在在路上,經常會看到七八十歲的人推著三輪車,沒有人理他。現在如果有老人家提著重物,你敢去幫忙提嗎?
也許你也不敢去幫忙,因為沒有人這樣做,怕被對方誤會。以致於現在的我們都變得自私自利、逞強鬥狠,年輕人一上了公車、地鐵,就穩坐在位子上,老人上來他也不懂得要讓位。現在的教育家很是頭痛,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小孩懂得尊敬老人,也不知道怎麼樣讓他們去服務社會。
【第一步要教的就是德行】
我們內心教育基金會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看到現代教育體制的一些缺失。我們設立私塾,去做正確的教育,匡正現在的不足。
第一個要教的就是德行,所謂德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與人應對進退的基本禮數,打從內心知道這樣的禮數的好處、對人對己的好處,甘願地去落實。
譬如說對長者應該有恭敬的心,對兄長應該有退讓的心;而為長者的應該對後輩有愛護的情懷,要有帶領他們走向正路的基本責任。對父母孝順,兄友弟恭,這些五倫都是古代教育體制裡面最平常的東西。現在沒有人落實,到處都是科技學校,到處都教技藝,卻很少有學校教道德。現在的學生連五倫是什麼都不知道,更別談怎麼落實。
【然後第二步才是技藝】
現在中嶺山內心教育基金會正在開辦的小樹苗成長營,共兩天的時間。在這兩天的課程裡,每一個活動看起來都像是在玩樂,但其實我們在玩樂的過程中,教給孩子們辦事情大小先後的次序。
餐桌有餐桌禮儀;對待父母有對待父母的禮數,比如每天早晚問安;應該先做功課還是先玩樂?我們會告訴他們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希望給他們一個可以從小落實在生活上的正確方式。
然後第二步才是技藝,有了德行,技藝是自己會的。怎樣叫做自己會?所謂德行就是肯學、肯吃虧、肯努力,有了這些德行還怕學不好技藝嗎?
#兄友弟恭
#德行為首
#張校長說
#小樹苗內心成長營
-
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
文:張慶祥校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摘自:【幸福內心禪】第41集
-
幸福內心禪:http://www.innerzen.org.tw/?page_id=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