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導孩子幸福,了解讀書的真意
“讀書”還是出勞力?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求一份職業,養家糊口、改善生活的話,其實很多職業是不必這麼“辛苦的讀書”,反而是到現場去實習會比較快。
比如在黃庭書院的建設過程中,就會產生好多工作,綁鋼筋、做範本、和水泥…等等,但這些來做工作的工人很少有年輕人,而幾乎都是老年人。
他們來工作時,我打聽了一下他們的薪水,其實他們賺的很多。一個工人師傅,一天收入至少有兩千五到三千元的台幣,一個月賺個七萬塊台幣很平常,而且他還有很多時間可以休息。但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要拿七萬塊台幣,就很少見。
實際上,臺灣現在很需要技術人才、專業人士和出勞力人士。雖然現在很多付出勞力的事情都是由機器代替了,但是難免還是有一些現場的事情沒辦法用機器,是需要出體力的。但是,這些事情大學生們也不願意去做。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真意
我們從小接受到的觀念,或是上一輩傳下來的觀念,都是講“士、農、工、商”,知道“士”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也都聽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所以一些農村的人就會認為,讀書是寒門子弟躍龍門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然而,古代的“讀書”跟現在的“讀書”是完全兩回事。古代的“圖書館”放的是揭示宇宙間機密的《河圖》和《洛書》。“圖”是《河圖》,“書”是《洛書》、還有《易經》。放這些書的地方叫做“圖書館”。現在的“圖書館”,什麼書都放,很不一樣。
古代讀書人讀的是什麼書呢?是《尚書》。《尚書》是做什麼的呢?是講怎樣高瞻遠矚地去治國平天下、怎樣樹立起自己人格;是講站在一個低位的時候要怎樣去服從長上、而站在高位的時候又要怎樣循循善誘下屬。
古代讀書人,首先是要讓自己的人格高尚、氣節高雅、目光遠大,可以幫助到天下的蒼生,而不只是幫助自己,所以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真正地“讀書”
“讀書”可以明理!所以一個人“讀書”之後,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碰到困難的事情懂得靈活權變;該犧牲的時候,赴湯蹈火、就連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可以苟活的時候,就好好地活出生命價值。古代的人“讀”完書之後就是一個儒雅的君子。
現在的人“讀書”之後又是什麼效果呢?碗不會洗,垃圾不會倒,躲在房裡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也不懂得怎樣愛護小動物。如果“讀書”只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的話,不叫做讀書,只叫做學一個技藝。
(中嶺山黃庭書院剛開始在建設"內心農場"照片)
現在的“讀書”人算“士”嗎?
古代有“士”、“農”、“工”、“商”,排第一位的是“士”,因為治國需要讀書懂道理,需要比一般的百姓看得更長遠才能夠為百姓謀福利、保護他們;“農”、“工”、“商”這些是技術性的,所以排在“讀書”的後面一檔。
緊跟“士”的就是“農”,“農”為什麼值得尊敬?因為務農的人靠體力種稻穀,除了自己夠用以外還要養活天下人。再下來是“工”,“工”也值得尊敬,因為是靠自己的勞力、技術養活自己,而且“工”也需要去學習。
那我們現在所謂的“讀書”,到底算什麼?
“士”是要高尚自己的人格,導正百姓的偏私,讓百姓變得更文明高尚。所以,即使現在你是讀政治系的,也顯然跟這件事情毫無關係,所以“士”是排不上了。
“農”呢?也排不上。現在有一批很有希望的年輕人,自己甘願去付出勞力,他們年紀輕輕就回到鄉下去,買或租一塊地,開始種植有機蔬菜和有機稻米,這群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我們中嶺山現在也建設“內心農場”,也有很多人開始來買我們的有機蔬菜了。這並不簡單,這是一種專業技術,不僅是靠自己的勞力來養活自己,而且能夠幫助到別人。
反觀現在讀完大學的學生,既沒有掌握應用的技術,也沒有提高人格,與人應對進退的禮節也沒有學到。所以他們“士”也排不上,“農”也排不上,“工”也好像排不上。
-
“讀書”—是為了提高人格
現在的大學生還沒畢業前,就已經把自己歸類為白領階級。他不屑去做勞工,也不屑去做技術工。其實技術工在德國和日本有高尚的社會地位,因為有技術的人最值得敬佩。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所謂的“讀書”,根本就不是古人“讀書”的真意,因為既提升不了自己的品格、道德水準,也沒有真正學到一種務實的技藝。世代交替,這是一個非常令人不堪的教育現象。
那到底是讀書好,還是提前務工好呢?下期精彩繼續…
(中嶺山黃庭書院"內心農場"的有機蔬菜)
#士農工商
#讀書的真義
#提高人格
#為百姓謀福利
#張校長說
#小樹苗內心成長營
-
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僅為資訊的交流
-
文:張慶祥校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摘自:【幸福內心禪】第190集
-
幸福內心禪:http://www.innerzen.org.tw/?page_id=806
.